“电摩”火了,估值一年翻了20倍

   时间:2022-11-26 14:54 来源:投中网

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小电驴”,正在成为风险资本的“新宠”。

“去年下半年以来,关注电动两轮出行赛道和主动了解我们产品的投资人肉眼可见地变多了,至少有50家以上,境内、境外的基金和机构都有。” 汪琦表示。

汪琦是电动摩托车「达芬骑」的COO。达芬骑主营纯电重型机车,面向以中欧美为主的全球市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一领域本都不在资本“射程”,直到去年,汪琦真实感受到一级市场的“风”吹来了。”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赤兔驱动」创始人吴道贤。吴的公司主营智能集成电驱,属于电动摩托产业链的上游。吴道贤告诉投中网,不只整车厂,这波资本热度几乎席卷了整个电动摩托的全产业链。

“最近身边很多友商和客户都拿到融资了,有家天使轮直接融了1个亿。”吴道贤表示压力蛮大——“当你看到身边人都在拿钱、扩团队,就会不由自主加快节奏。”近期,他也准备开一轮新融资了。

汪琦和吴道贤的经历多少令人意外。电动摩托车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国内市场也早已跑出雅迪、爱玛、小牛等一众上市公司。2022年消费投资遇冷已是业内共识,为何这个“不太性感”甚至堪称古早的品类会突然引起资本的密集关注?

当我将问题抛给消费投资人和FA时,得到的答案出奇一致:这个赛道非常热,不止电动摩托这一个细分市场,整个两轮电动车都在VC的射程之内,而且目标十分明确——指向出海。

不止一位断言:“这绝对是2022年消费领域为数不多的热门赛道。”

估值一年翻20倍,投资人直呼看不懂

两轮电动出海在一级市场的火爆,始于2021年下半年。

“起初有新的创业者陆续冒出来,后来国内的风险资本也纷纷进场。”消费FA 王之阳告诉投中网,“这波热度吸引的投资人非常广,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都来了。”

就在上周,主要面向欧美市场的电助力自行车(E-bike)品牌「TENWAYS」刚刚曝出完成新一轮融资,资方包括腾讯、高瓴资本、华映资本、钟鼎资本、高鹄资本。其中,高瓴资本还是该公司Pre-A轮的投资方。

无独有偶。就在本月初,新晋电动摩托车「号外」宣布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由XVC等多家机构领投。再早一些,今年9月,面向东南亚市场的中高端智能电动摩托车品牌「鲨湾科技」宣布完成千万美元级A轮融资,由Maison Capital领投。今年2月,出海电助力单车品牌「URTOPIA」则宣布完成了近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由光速中国和DCM共同领投。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至今,先后已经有超20家两轮电动企业获得融资。而在2019-2020年两年间,这一数字累计不足5起。

参与者不乏有头有脸的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红杉、高瓴、高榕、深创投、挑战者资本、华映资本、光速中国、DCM、险峰K2VC、腾讯甚至宁德时代也在其列。

部分曝出估值的项目身价着实不低。比如文首提到的「达芬骑」,去年天使轮时估值5亿,今年4月有媒体曝出正在寻求80-100亿估值的新一轮融资。若报道属实,不到一年公司估值翻了将近20倍。

一位曾看过电动摩托车赛道的消费投资人不禁感叹:“现在很多项目的估值已经完全跳脱了消费电子的估值框架,说实话,有点看不懂了。”

“几乎踩中一级市场所有的风口概念”

两轮电动车的出海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自2007年起,雅迪、爱玛、小牛等公司就已开始拓展海外业务。其中,雅迪的产品已经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全球用户数量超6000万人。

根据沙利文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电动两轮车整车出口2290.0万辆,是世界上最大的两轮电动车出口国。

问题来了,这门古早且不算性感的生意为何突然翻红?哪些变量将它推上了风险资本的牌桌?

从外在因素来看,疫情无疑是这场热潮的催化剂之一。2020年初疫情之后,大量人群的出行方式从公共交通转至私人出行工具,这给电动两轮车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

荷兰电动自行车品牌 VanMoof 是个典型案例,该品牌在疫情期间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VanMoof在全球范围内的零售和服务网点从8个增至50个,销售额增长了两倍多,特别在法国市场,2020年2月到4月仅三个月的销售额就比2019年整年高出92%。

“疫情只是一方面,行业也处于大环境利好。在减碳环保的目标下,电动化已是大势所趋。目前,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典等国家都纷纷推出‘油改电’、鼓励骑行的激励措施,降低购买两轮电动车的门槛,这将大大刺激市场需求。”华映资本投资经理刘雪聪告诉投中网。

刘雪聪还指出,这类国内品牌的出海,在供应链具备天然优势。

以E-Bike为例,全球多数的自行车产能都集中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国内品牌在传统自行车零部件组织和整车装配上,天然具备成本和效率优势。此外,在传统由博世、禧玛诺等海外老牌厂家主导的核心电助力系统领域,国内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当前E-Bike的海外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成本下探,很有可能在海外迎来新的增量。”刘雪聪表示。

至于这个市场能有多大?方正证券估算的一组数字显示,有望接近千亿规模——上限够高,符合风险资本的一贯胃口。

除了行业变量,一级市场的密集动作通常也离不开投资偏好的转变。

时下,不仅消费投资遇冷,硬科技、新能源等热门赛道的投资机会也在变少或卷得投资人无从下手,资金相对充裕但可投标的紧缺是一级市场的集体问题,投资人也亟需找到一个新机会,或者说,新故事。

“两轮电动车不只是消费品类,还兼具了新能源、ESG、供应链出海等标签,几乎踩中了如今一级市场的所有热门概念。”消费投资人Penny分析称。

“不管哪个赛道的投资人,都有发挥空间。”

寻找两轮界的“特斯拉”?

需求拉升、政策利好、供应链优势,还有迷人的千亿级市场空间,多项因素叠加之下,投资人坚定看好两轮电动出海的潜力。

只是偌大的蓝海市场,恐怕并非全是猎区。

目前,按细分市场来看,两轮电动车出海的玩家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国标车”为主的轻便型电动自行车。这种车型类似国内随处可见的“小电驴”,主要作为代步工具满足短途出行的需要。中国电动两轮车的出海东南亚,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市场。

但显然,这类项目不是本次热潮中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发力重点。

“轻便型电动自行车出海,本质还是贸易生意,品牌效应不强,价格也偏高,而且东南亚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企业短期内或许能获得不俗的收益,但这不是一个长久可持续的产业,利润也不具备想象空间。”「赤兔驱动」创始人吴道贤分析。

当下投资人的目光更多集中在E-bike和电动摩托车这两个更前卫的“赛场”。

E-bike(Electric Bike),又名电助力自行车,是在传统自行车的基础上,搭载以传感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配有电机与锂电池,产品定价在1000欧元-4699欧元不等,受众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有关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欧洲和北美市场的E-bike销量由250万辆提升至640万辆,4年间增长了156%。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预测,到2030年,全球E-bike市场规模将达到118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欧州本身拥有很强的自行车文化,渗透率非常高,美国虽然不及欧洲那么日常化,但居民喜欢户外骑行,也将是个大的增量市场。同时,欧美消费者偏好带有文化属性,价格敏感度不高,更愿意为‘生活方式’买单,因此,E-bike也具备较高的利润空间。”

Penny分析道,“未来跑出一个几百亿体量的品牌公司,是完全没问题的。”

再看看更硬核的电动摩托车。区别于轻便型电动自行车,电摩在性能、操控、骑乘上更接近燃油摩托车,时速最高可达到每小时100km以上,并在续航、快速充电等性能指标上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市面上的产品定价在十余万到数十万不等。

目前,电动摩托车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饱和度低,但市场空间较大。据《2021-2027全球与中国电动摩托车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预计2026年全球电动摩托车市场规模将达到6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CAGR)为6.5%。

从市场分布来看, 目前国内的电摩出海企业主要面向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其中,东南亚是全球摩托车保有量最高的区域。以越南为例,该国人口约9450万,现有摩托车保有量达到4500万台,并仍以年均400万台的数量增长。随着东南亚各国将在2040年或之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动力车,势必会加快电动摩托车替代燃油摩托车的步伐。

欧洲市场同样有想象力。据欧洲摩托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2年一季度,欧洲摩托车主要国家注册量22.7万辆,同比增长14.6%;其中,电动摩托车注册量8,936辆,同比增长113.4%。从电动摩托车占摩托车总量的渗透率来看尚低,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可观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一批新玩家入局。

“去年我们参加重庆摩托车展时,全馆的电动摩托车品牌大概就3到4家,今年再去已经有10多家了。”汪琦告诉投中网。

“相较传统的两轮电动自行车出海,E-bike和电动摩托车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盈利能力强等特点,同时,市场集中度低,尚未出现巨头企业,这也给创业者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消费投资人扬力对投中网分析道。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这门生意。在采访中,有消费投资人直言:“无论是E-bike,还是电动摩托车,都更像是个‘大玩具’,属于小众消费升级,不觉得这能代表一个大的新消费投资机会。”

“不够大众、不够普及”。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